新華社南昌6月15日電題:出發,“初”發——來自紅軍長征出發地的追尋
新華社記者鄔煥慶、高皓亮、鄔慧穎、劉羽佳
這是位于江西省于都縣的中央紅軍長征出發紀念碑(5月20日攝)。新華社記者 周密 攝
一部史詩,從第一行文字就能感受英雄的力量。
一座大廈,從第一塊基石就能推測屹立的高度。
一次遠征,從第一步出發就能找到勝敗的根源。
于都河畔,驚濤作證,一座豐碑直刺蒼穹。
這是位于江西省于都縣的中央紅軍長征出發紀念碑(6月12日無人機拍攝)。 新華社記者 周密 攝
85年前,近9萬中國工農紅軍從這里集結出發,開始了一場九死一生卻徹底改變中國命運的遠征。
“一切向前走,都不能忘記走過的路;走得再遠、走到再光輝的未來,也不能忘記走過的過去,不能忘記為什么出發。”
那群遠征的人,到底為什么,就雖死無憾地出發?
那群遠征的人,到底靠什么,能堅定從容地出發?
那群遠征的人,到底圖什么,會義無反顧地出發?
于都河畔,贛南紅都,在紅軍長征出發之地,隨便抓起一把泥,指縫里就會流出長征的故事、紅軍的傳奇。
走近這塊熱土,走進這些故事,一種不朽的精神跨越時空指引著人們去追尋偉大遠征出發的步伐,去感悟源自初心的澎湃……
這是位于江西省于都縣的中央紅軍長征出發紀念館(6月12日攝)。 新華社記者 李任滋 攝
出發,為什么?
在于都縣段屋鄉寒信村的古祠堂里,放著兩本族譜,一本是傳統家譜,一本是滿滿登載了這個村幾百名紅軍烈士名字的英烈譜。
豈止是于都,在瑞金,在興國、贛縣、寧都、信豐……在中央紅軍長征出發地、贛南原中央蘇區,許多村莊都有一本紅軍烈士譜。
而幾乎所有的長征歷史研究的著述都毫無例外地寫道:近9萬中央紅軍跨過于都河出發長征,能平安抵達陜北的不過寥寥數千人。
一場“平均每公里就有三四人倒下”的遠征,當年的紅軍,為何就雖死無憾地出發了呢?
答案,或許就寫在裝下了整個中華蘇維埃共和國首腦機關的謝家祠堂里。
這是位于江西省于都縣的中央紅軍長征出發紀念館內景(6月12日攝)。新華社記者 李任滋 攝
1931年11月,在閩贛交界的小城瑞金,葉坪謝家祠堂中,600多名代表齊聚一堂,召開中華蘇維埃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,向世界宣告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成立,年僅“10歲”的中國共產黨開啟領導和管理國家政權的偉大預演。
而這個紅色新政權與國統區最大的區別,就是這里的人民挺直了腰桿做主人!
“紅軍來了,肚子能吃飽。”這是談起當年蘇區的記憶時,瑞金市云石山鄉豐垅村92歲的梁文河常說的話。在他的記憶里,紅軍來之前,農民辛辛苦苦收獲的糧食要給地主交八成,吃不飽、穿不暖,日子過得很苦。紅軍來了,“打土豪、分田地”,不但不用給地主交租,生活困難也有紅軍幫忙解決。
“有了對比,共產黨領導的蘇區讓百姓們堅信,跟著共產黨、跟著紅軍,就能不受欺壓、就有好日子過。”贛州市委黨史辦主任胡日旺說,“因此在蘇區淪陷后,千萬人爭當紅軍跟著黨走,就是大家認定了跟共產黨走是對的,要繼續斗爭,把屬于自己的美好生活再奪取回來,并讓更多的人過上好日子。”
上一篇:環保人正青春⑥ | 王博:8年“抗戰”守護“北京藍”
相關文章: